氣密窗,鋁門窗,隱形鐵窗,鐵門,鍛造樓梯扶手,欄杆,遮雨棚
    鍛造鐵窗   鐵門   鍛造工程   產品項目   遮雨棚   樓梯扶手   最新消息
最新消息 > 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“新墓園文化”(圖)

文章来源:http://news.163.com/16/0402/14/BJLGH5CG00014AEE.html

(原標題: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“新墓園文化”(圖))  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,捧讀王福鑫著《湖南墓園文化》一書,感慨系之。  王福鑫著《湖南墓園文化》(列入湖湘文庫,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,2009年第1版)一書所描述的墓園文化是指“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墓園建筑、石刻、文學藝術以及關于墓的觀念、習俗和規章制度的總和”。研究對象主要是墓葬觀念和習俗(包括靈魂不死觀念、墓葬制度、墓葬形式)、墓地的選擇(包括墓地的選擇、墓的形制)、墓園建筑與石刻(包括墓碑、墓志、石雕、牌坊等),墓園文學(包括碑志文、祭文、墓聯、墓園等),墓園的管理及湖南的主要墓園等,全面展示了湖南墓園文化的發展變化,而此前的學術界還沒有這樣系統的研究。  幾讀《湖南墓園文化》,掩卷而思,深感該書不僅全面而系統地描述了中國及湖南墓園文化發展的歷史,而且對于工業化、城鎮化時代的清明節及其殯葬,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。  《湖南墓園文化》的作者告訴我們,墓園文化內容的豐富和具體形式的多樣,究其原因,不外乎靈魂不死觀念。“靈魂不死”是中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對于人自身認識的一個基本形態。在古人看來,人由肉體和靈魂(或叫魂魄)兩個部分組成,人死之后,魂魄就會離開肉體繼續留在人間,禍福人類。恩格斯也指出:“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人體而繼續活著,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他本身還會死亡;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。”靈魂不死觀念的存在,讓人們在思念逝去的親人的同時,也多了幾分恐懼,因而施用各種形式的葬儀、墓葬、石刻、祭祀等等,或表達對逝者的懷念之情,或安慰逝者亡靈。于是對逝去的親人極盡安葬、奉祀之能事,哪怕是貧窮如董永者也要賣身葬父。對逝者的尊重與厚葬,提升了墓葬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,形成了墓園文化的豐富內容和多種形式。  筆者理解,靈魂、物質、制度是一體的,既然墓園可以作為人的靈魂的載體,其他的與逝者有關系的物品如照片、著述、族譜以及曾經創造過的物質的、精神的財富,就都可以作為人的靈魂的載體。筆者就不只一次聽父祖輩講過,在“江西填湖南”“湖廣填四川”的時代,家族和家鄉的不少男兒,從江西帶來的和從湖南再帶出去的,就只是族譜而已,祖宗的英靈就全在上面了,什麼祖(墳)呀,墓呀,就再也沒有回過頭。在工業社會的當代,能寄托靈魂的載體就更多了,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好工業和信息產品來保留逝者的靈魂,沒必要回到農耕社會去,花大力建那么多的墓地。  《湖南墓園文化》的作者又告訴我們,墓園文化與“禮”的制度安排有關,墓葬的政治化和極力宣揚,給墓園文化附上了濃厚的政治制度色彩。筆者以為,這也說明,政府極力倡導殯葬文化的變革,也是歷史賦予的責任。不但要倡導而且要從政府做起,適應時代變革,簡化墓園,建好家園。  《湖南墓園文化》的作者還告訴我們,墓園文化的具體內容,包括殯葬的方式,不論是土葬、火葬還是別的葬法,都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。既然如此,我們也要適應工業化、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時代,選擇人們簡單方便的墓園和寄掃方式。  當然,從薄葬到厚葬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,從厚葬到薄葬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作為擔負著禮制責任的政府,需要更多實際的工作,帶動人民創造適應科技和生活方式變化的新的墓園文化。  (作者劉放生系湖南省衡陽縣退休公務員)

關鍵字標籤:金寶山塔位帶看